NEWS & EVENTS
北京首座公共藏书楼开放,创作中心改造设计使老建筑焕发新生
4月23日下午,历时四年多创意、策划、改造,有着70多年历史的红楼影院变身为全国首创的“互联网+”新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红楼公共藏书楼。当天,这座崭新的藏书楼开启了入藏模式,同时也向广大市民开放预约体验。
除了全新藏书与阅读理念,这处经由原来电影院超大空间全新设计改造的藏书与阅读场所,也为来访者塑造了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空间感,行走其中,能感受到流动且富有变化的建筑层次,这些变化也充分契合了这座藏书楼多层次的阅读需求。
这座藏书楼的整体改造设计工作,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城乡规划及建筑创作中心完成。该项目为市民呈现出一个具有崭新理念的公共阅读空间,也在保护老城历史街区风貌的基础上,提升了街道的美学特征。这次改造的成功,也展示了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创作中心在城市旧空间改造的上的实力,以及通过设计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理念与初心。
红楼记忆与新生
建筑设计师经过现场踏勘,决定充分利用老式电影院的原有建筑及空间结构。红楼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原为红楼球社,1945年改为红楼影院,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成为西城区属重要文化设施。2012年,这座具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影院因建筑破损老旧,存在安全隐患,停止放映。
对很多北京人来说,红楼电影院曾是美好的文化记忆。如何改造这座建筑,使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被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提上议程。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26”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盘活闲置的文化资产,延展城市的文化记忆,西城区从2014年开始谋划对红楼进行改造和升级。
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提出利用原有建筑的空间特性,将之改造成一座优秀传统与创新思维相融合的新式藏书楼。这座藏书楼由政府提供公共空间,邀请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建筑设计团队设计,委托社会机构运营,让沉睡于民间的个人藏书重新进入社会流通,激活藏书背后隐藏的人文价值,让老红楼电影院披挂上阵,重新焕发文化活力。
这种以“众藏、共阅、分享”为核心理念的公共藏书楼,是全国首创。这第一座新式藏书楼对推动全民阅读、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涵养精神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藏书楼首先传承了中国传统的藏书文化,同时,又吸取了最先进的“共享经济”中的创新因素,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打造出具有“互联网+”因子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红楼公共藏书楼开启入藏模式之后不久将进行试运营。西城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如红楼公共藏书楼的这种运营模式受到社会认可,西城区将适时进行推广复制,使红楼公共藏书楼不光从概念到落地生根,更能开花散叶。
而确保这个新式藏书楼的理念能够在建筑中彻底体现,并完美实现其最初确定的“主体藏书区”“休闲阅读区”“后台研究区”“口述史采制工作室”等功能,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城乡规划及建筑创作中心的建筑师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完成了建筑物由老旧电影院向现代公共空间的华丽转身。
项目信息:
方案设计方: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城乡规划及建筑创作中心
项目名称:北京红楼电影院藏书楼改造方案设计
项目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项目主持:成砚
设计团队:霍光、张志革、王东纯、冯琪禄、李天宇、袁雅祺、王迺音、刘钰等
面积:1500平方米
施工单位:河南省永阳建设有限公司
建成时间: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