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EVENTS

媒體聚焦十號線FIDIC大獎 城建設計再成關注熱點

 

11月24日,來自北京電視臺、北京日報、中國建設報、首都建設報、千龍網、《施工技術》雜志的六家媒體對公司軌道交通院副總工程師、北京地鐵十號線二期設計負責人田東進行了采訪。在采訪中,記者們對十號線設計的特點、亮點、所得獎項在國際設計咨詢界的重要程度、以及十號線設計過程中背後的故事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了解,田東以准確、詳實的內容,幽默、詼諧的風格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問題,得到了記者們的一致好評,並被選為千龍網大頭條。

11月25日,各媒體均以較大篇幅報道了事件,11月28日,北京電視臺播出了新聞,同時,這條新聞也得到了新華網、騰訊網等新聞網絡的廣泛轉載。 “FIDIC大獎十號線”、“北京城建設計”再成媒體焦點!

北京10號線問鼎工程設計“諾貝爾獎”  城建設計操刀設計展現傑出專業水平

 


 

北京地鐵10號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地下閉合地鐵環形線路,也是北京快速客運網絡的第二條環形線路。10號線全長57.11公裏,全程共有45座車站,其中24座為換乘站。按照原線網規劃,10、11號線為兩條獨立運營線成環貫通運營。項目團隊從城市需求出發,提出兩線構成物理環,構建了北京地鐵第二環線、世界最長全地下地鐵環線。

 


 

北京10號線示意圖

該項目建設周期長,地質條件差,周邊環境敏感複雜,工程自身技術及環境保護難度極大,通過巧妙、新穎、嚴謹的設計,攻克了系列建設難題,以“創新理念、創新技術、創新運營”為設計綱領,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綠色可持續”的軌道交通建設理念,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攻堅克難,展現高超技術實力

由於項目分期施工需要,需在一期工程不間斷運營的情況下完成兩線整合,施工只能在夜間3.5小時內進行。從實施方案到後期招標、施工圖整個過程中,各系統均全方位、多角度逐步細化,包括供貨及服務範圍、與一期工程接口和改造、投資、適應性、難度、風險、對運營方便程度等,最終圓滿實現了整合並貫通。

五路停車場采用地上、地下疊落的雙層地鐵車庫形式,車場上蓋進行物業開發,通過設計優化整合,將建設用地由25公頃壓縮至12公頃,為城市市政設施及物業開發提高大量土地資源;並采用咽喉區加蓋綠化、兩側采用隔聲牆、隔聲百頁,軌下采用專用減振墊,將地鐵運營噪聲完全封閉,創建了資源集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創新型的地下地上一體化車輛基地新典範。

 


 

五路停車場土地綜合利用圖

地鐵10號線“巴溝車輛段”設計了國內首個花園式車輛段,給城市帶來更多綠色和氧氣。宋家莊停車場規劃設計為三條線共址建設,根據三個基地的用地條件,對其使用功能進行合理分工,既滿足全線分期實施的運營和維修功能要求,又使檢修設施相對集中,充分提高勞動生產率、發揮檢修設備的利用率。既節省了用地,同時實現人力資源共用、設備資源共享,從而節省整個地鐵的投資。

 


 

巴溝車輛段全景圖

多項國內第一,首開先河之舉

本工程自身技術及環境保護難度極大,結構設計大膽創新:國內首次推廣使用洞樁法(PBA工法),國內首次在暗挖車站導洞內采用樁底壓漿技術,國內首次采用中跨蓋挖順作法施工技術,國內首次采用深基坑(基坑深度約15m)土釘牆支護技術,國內首次采用並成功實施了小間距、長距離平行盾構隧道的設計與施工技術;保護措施采用多維度預應力頂撐、樁基托換,各種注漿、隔離、阻水工藝等加固措施,堪稱北京地鐵工法措施集大成者。全線環境風險源工程1220餘處,是北京地鐵建設史上風險難度最大線路之一。

國內首次在地鐵建設中系統地提出了風險源評估及專項設計體系,開創全國地鐵用科學程序處理工程風險源的先河。

人本設計,滿足首都城市發展需要

10號線一期工程作為北京奧運會配套工程,采用適應奧運會大型賽事突發客流的運營模式,在國內首次實現了3分鐘間隔的高水平開通,實現了奧運開閉幕式70分鐘內疏散觀眾的效果,受到國際奧委會高度評價。二期工程作為北京疏解交通擁堵的重要措施,建成後客流增長迅猛,單日最高客流達到204.75萬人次,全年客流總量約5.7億人次,占全線網客流總數的17.3%,位居線網首席。

連續5座車站采用分離島式車站,在國內尚屬首例,解決了立交橋區設站的難題,同時保證橋梁結構安全。為解決宋家莊站三線換乘量大、行車密度不匹配存在運營風險等問題,在北京首次采用加寬島式站臺端部的“楔形”方案。公主墳站首創性采用四個象限單獨設置附屬站廳(兼進出站及換乘)方式,客流組織清晰,使用功能更加人性化。

TO BE A DESIGN-LEADING
INTEGRATED SERVICE PROVIDER FOR
URBAN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