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EVENTS
公司承担总体总包的北京地铁两条新线通车
12月26日,公司承担总体总包设计任务的北京地铁昌平线二期工程、14号线中段工程正式通车试运营。至此,北京市的轨道交通线网运营线路达18条线,总运营里程达到554 km。
2010年至2015年的6年间,是公司承担总体总包设计任务的北京地铁新线的开通高峰期,陆续开通的线路有昌平线一期、二期、9号线南段、北段、10号线二期、6号线一期、二期、14号线西段、东段、中段,共计5条线,167km,平均每年开通28km。充分体现了公司的设计实力和技术水平,为北京地铁的快速网络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公司立足首都北京,始终保持技术和市场领先优势打下了坚实基础。
14号线中段工程线路南起北京南站,北至金台路站,运营线路右线长度16.6km,包括14座车站,其中换乘车站7座。14号线中段线路开通后,与已通车的东段贯通运营,利用北京南站站后单渡线折返,实现了北京南站至终点贯通运营。14号线中段作为国内首条采用不锈钢车体的A型车线路,在继承既有通车线路成果基础上,不断进行科研创新尝试。
昌平线二期工程为昌平西山口站至南邵站北端段,线路长度10.6km,全部为地下线,设置车站5座。昌平线采用最高运行速度为100km/h的B型车。二期工程沿线风险较多,区间主要采用矿山法及盾构法施工,矿山法隧道成功穿越了西关环岛及大面积平房,盾构隧道成功穿越了京通铁路、东沙河桥等特一级风险。线路自十三陵景区站向西进入了山前地形,区间隧道施工首次在北京采用了控制性爆破技术。在继承既有线路成果基础上,昌平线二期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大胆进行科研创新尝试:在十三陵景区站成功示范应用了新型地下式单进风冷却塔技术;在昌平东关站成功示范应用了具备快速循环水处理功能的冷却单元模块化蒸发冷凝装置新技术,采用新型冷却装置替代了传统的地面式冷却塔,改善了地面冷却塔给城市景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了轨道交通的环境友善性。为今后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经验借鉴。昌平线秉承了“新城古韵”的设计理念,北邵洼站注重于一期理念相呼应,主要体现“新城”概念,而从昌平站开始更加注重“古韵”概念,体现了昌平线的历史文化的传承。
北京南站借鉴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语汇“抬梁斗拱”形制,营造出既“底蕴深厚”又“现代时尚”的地铁空间;采用中国红与中黄色褪晕渐变的设计手法,色彩响亮鲜明。
景泰站厅艺术品壁画《景泰京华》表现明朝景泰年间景泰蓝的经典工艺流程,为目前已知尺度最大的手绘珐琅彩作品。
柱面长3.4米,宽1.4米,采用搪瓷钢板彩绘烧制、传统景泰蓝工艺。
蒲黄榆站厅艺术设计主题为《蒲黄榆的记忆》,采集老北京行当的形象和市井劳作的片段形成对老北京城市生活的主题表达。
四个剪影人物象征水、地、火、风,象征都市生活的变幻与本质。
方庄站厅艺术墙设计主题为《幻想与乐园》,以儿童和青少年充满幻想的“乐园”为主题,表达在不同环境下人类与自然、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
北工大西门站厅艺术设计主题为《天工开物》,是古代工农业的集大成之作,选取了汉代的提花机、唐代的曲辕犁、
元代的大纺车以及近现代一些极具时代特点的工业产品,通过平立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一幅特殊视角的时代画卷,
同时也表现了从古至今所有劳动人民的勤劳品质与伟大智慧。
大望路站位于高楼林立的CBD核心区内,地面大量的建筑群挤压着人们对天空的视野,车站站厅造型以弧形的唯美线条,曲面的天花,
大小不一的波浪为设计理念,让匆匆路过的人们能愉悦的放慢这个城市的节奏。
昌平西山口站以蓝色为主色调,清新淡雅,简洁大方。整体天花采用抬梁式构架结构,简单大气,
中部天花采用“盝顶”屋顶,中间平顶,四面斜屋顶。既遵守了昌平线统一的装修风格,又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的协调统一”。
十三陵景区站艺术设计理念为《万年吉壤》,采用中国画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把十三陵的龙脉组山描绘出来,包括天寿山、大峪山、
虎峪山.青陇山,卧虎山。龙脉发于昆仑之中脉,绵亘数千里壁于阗,历瀚海之玄、屈.曲,出夷入歙.
又万余孽,始至燕然山,复东行数百里起天寿山,如“万马自天奔腾而来”。
昌平站艺术设计主题为《古韵留长》,画面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来反映昌平悠久的历史文化。左侧居庸关的雄伟与云台浮雕的精美,
与右侧佛教圣地银山塔林神圣静谧的氛围形成呼应与对比。画面中间部分则突出表现了昌平的前身永安城。
昌平站站厅中间采用“歇山式屋顶”站厅两侧采用悬山式屋顶,色彩以棕色为主,整体感觉古朴时尚,既有人文底蕴,又有时代特色。
昌平东关站以黄色为主色调,色彩明快活泼。既遵守了昌平线统一的装修风格,又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的协调统一”。
北邵洼站艺术设计理念为《绿色昌平》。壁画图案为昌平标志性的建筑组群,有航空博物馆、科技城、
大学新区、草莓园等几处著名的旅游景点。体现昌平新区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举措,
色彩上体现“新”和生态环境。整体颜色以绿色为主,象征着昌平新城年轻富有活力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