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EVENTS
勇驭“巨龙”:80后的奋斗青春
——记工程总承包部南水北调东干渠13标青年突击队
编者按:
龙,一种古老传说中的吉祥瑞兽,龙有九似,显隐无迹,却能呼风唤雨造福人间。在南水北调工程东干渠项目13标段施工现场,两台如同钢铁“巨龙”般的大型工程设备——盾构机正加紧盾构施工。驾驭它们的,是我院轨道部一支以80后为骨干、85后为主力的青年突击队。他们在极其复杂、困难的施工条件下,突破施工难题,尽显铁军本色。
其事:驭“龙”攻艰的破题之举
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南水北调,一项跨越南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工程。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建设的东干渠项目起于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关西庄泵站北侧分水口相接,终点至大兴区亦庄调节池附近,与南干渠末端相接,全长约44.7公里,计划总投资91.7亿元。工程建成后,将与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北京段、南干渠工程、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一起,构成一条基本沿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及西四环布控的输水环路,为北京中心城、通州新城和亦庄新城主要水厂提供双水源供水保障。其中,第13标段位于大兴区亦庄开发区,盾构隧道总长3.7千米,工程造价3.3亿元,其中盾构造价约 1.3亿元。承担这一标段盾构施工任务的,是我院轨道部一支以80后为骨干、85后为主力的年轻团队。
盾构施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不折不扣的难题!
所谓盾构施工,是一种机械化隧道施工方法,其核心是利用如同钢铁“巨龙”般的大型工程设备——盾构机,进行开挖切削土体、输送土碴、拼装隧道衬砌等施工作业。由于这种施工方法的特殊性,前期工程及土建结构具备盾构进场条件时,盾构工程须紧急抢工;而待盾构抢工实现洞通后,又要尽快撤场,为后期工程提供条件。因此,留给盾构施工的时间往往非常紧迫。
具体到这个项目当中,合同工期为2012年5月30日至2014年6月30日。而其中,留给盾构施工的时间仅有6个月,这也意味着要连续数月保持月均450环的掘进速度——盾构施工过程中,在完成切削土体、输送土碴后,需要将盾构管片吊起拼装成为一个完整的圆环,形成隧道坚固的内壁,因此施工人员通常用“环”来衡量挖掘进度。该工程中450环等于540米——单月达到450环的峰值并不难,但要在土层压力、地下水压力及一些特殊荷载等施工环境因素不断变化的地下空间,始终保持这样的峰值速率精准无误地完成施工任务,绝非易事。任何一个细小的误差或者怠懈,都可能影响施工进展乃至任务目标的达成,进而影响企业声誉。
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这样一支年轻的团队,到底能不能拿下这根“硬骨头”?
钢铁“巨龙”动起来
在棘手的施工任务面前,这支年轻团队认真研究分析了工程特点:东干渠是一条单线隧洞,盾构隧道总长3.7千米,隧洞外径6米。其隧道在盾构管片衬砌内侧,再铺设防水层,模筑抗渗抗冻的钢筋混凝土内衬。盾构线路上分布着盾构始发井和若干个功能井,其中盾构始发井位于区间中部,井长49.5米,地下为连续墙结构,满足两台盾构机掘进的条件。针对项目实际,由两台盾构机背向始发掘进的技术方案应运而生。
想法虽好,但实践起来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项目团队的两台盾构机虽然同为日立品牌,但一台采自日本日立原厂,一台采自青岛华隧通公司,构造和配置也截然不同。“和谐号”盾构机刀盘为辐板式,开口率63%,螺旋机直径800毫米,无轴式,总推力38500千牛;而“先锋号”盾构机刀盘为辐条式,开口率40%,螺旋机直径700毫米,有轴式,总推力38500千牛。如何让这两条特点迥异的钢铁“巨龙”协作呢?
项目团队的解决方案是:年初先始发的“和谐号”穿越38号二衬竖井和亦庄分水口竖井,该盾构区间地质条件以粉质粘土和细中砂为主,兼部分砂卵石地层。盾构班组综合考虑区间特点及盾构机状况,将重点放在保持土压、控制沉降上,以此达到平稳掘进的目的。后始发的“先锋号”穿越37号二衬竖井,项目团队又根据该区间特点和盾构机状况,将重点放在土体改良,降低扭矩,防止掘进过程中砂层塌陷。同时,项目团队根据东干渠隧道二衬竖井和分水口的具体情况,反复研究后决定,盾构穿越二衬竖井时,采用在竖井两端地层加固后,凿除隧道洞门内围护结构,填土至盾构上方,盾构负载掘进,拼装管片通过,后挖除土方,拆除管片,进行二次结构施工。
其策:技术管理双提升 锵锵前行
做钢铁“巨龙”的火眼金睛
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尤其在地下30米深处的盾构施工过程中,如何保证背向始发的两条钢铁“巨龙”不会迷失方向呢?施工团队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充当他的火眼金睛。
盾构机本身有一套精密的测量系统,安置有棱镜,全站仪可以随时测得棱镜坐标,确保盾构机的前行坐标。盾构隧道施工时,包括以地面沉降为主的各项变形监测数据一一呈现在地面的控制室。技术人员根据变形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掘进参数,有效控制下穿风险源等部位发生坍塌和沉降。项目部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了7人测量组,其中,每台盾构机设一名测量主管,地面监测一名监测主管,两名测量员,两名测量配合人。这些人虽然年纪不大,但都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在盾构施工过程中,三个主管主责明确,但分工不分家,统一由一人协调,各自相互配合。地面监测从布置监测点到每日现场监测,当日出成果,形成日报表。同时,在推进正常的情况下,每两三天就要配合两台盾构机进行测量换站工作,自动测量的全站仪平台钢架位于隧道拱顶,每次换站都要爬上爬下,而且还要快,减少对掘进的影响。
钢铁“巨龙”站立行走的秘密
该项目施工过程中,盾构设备需通过75米长的亦庄分水口。以往遇到类似情况,都采取满铺钢板,用水平千斤顶一步步顶推前进的通过方式。项目部“盾构创新工作室”的技术人员群策群力,创新思维,大胆提出了步履式盾构推移车的技术方案,让盾构机“站起来行走”。这套技术方案的特点在于,无需在底板上铺设轨道,无需外加液压泵站,无需盾构主机与车架设备分离,而是在盾构机不需要外界设备的干预下,以液压的方式,实现盾构机与车架设备自主连续前进,即自行推移。推移车靠液压驱动,四个顶升油缸犹如“四足鼎立”将盾构机主驱动“抬起来”,两个推进油缸则负责“向前推进”这个重达几百吨的钢铁“巨龙”。经过 “和谐号”盾构机的成功测试,证明该技术方案切实可行,实现了一次成功的技术创新。目前,盾构机自行推移通过线路结构物的施工工法已开始编制,而专利申请也正在进行中。
驭“龙”团队的现代管理
标准化、学习型、团队化的组织管理,使得项目团队如虎添翼,在项目掌控上更加游刃有余。
标准化:一是强化过程控制,放弃单纯追求速度的做法,从技术风险和设备保障角度,追求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塑造更完美的产品。二是客观分析、科学决策,改变等、靠、要、拖、推、耗的消极工作心态,摒弃拍脑门、拍胸脯等盲目决策、盲目保证的行为以及“以前都这么干的”、“一直没出过问题”的侥幸心理。三是坚持盾构作业行为和管理行为规范化,让制度规范成为习惯,而不是让习惯成为制度规范。
学习型:一是划分人员层次,打造机组核心力量,实现以盾构掘进和设备保障的一线机组人员为核心层,安全生产和技术经营的二线管理人员为紧密层,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的三线保障人员为松散层的层次化区分。保证盾构掘进的基干力量和基本单元,人随机走,随着总包项目特征而形成不同的盾构管理模式组合。二是新入职的毕业生一律下一线锻炼,根据个人情况“量体裁衣”设计培养路线,并推行师徒制度,以老带新,形成盾构人才梯队,避免人才断档。三是设置盾构创新工作室,鼓励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团队化:轨道部通过设立青年突击队,开展劳动竞赛,创优争先活动等形式,加强教育,不断磨合,优胜劣汰,不断凝聚团队力量,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团队精神和工作作风。
其人:无奋斗,不青春
驾驭钢铁“巨龙”奋战在施工一线的,是轨道部周刘刚青年突击队,一支以80后为骨干,85后为主力的年轻团队。盾构项目经理周刘刚,32岁,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曾转战北京地铁五号线刘家窑车站、北京地铁亦庄线、大连地铁101标复合岩层等盾构区间。盾构项目总工程师,魏斌效,30岁,曾参与地铁十号线二期16标、地铁九号线06标等盾构项目,有着丰富经验。项目总经济师,吕晓雯,28岁,研究生毕业,项目部里的“小算盘”,历经了几个项目的历练。盾构机机组人员基本为85后,“和谐号”的机长张玉奇、副机长宋祥林、操作手蒋振振……这些人与盾构管理中心一起成长,肯吃苦、能奉献、有担当,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主力。2009年,这支队伍还因为参与北京地铁亦庄线盾构区间施工,获得了当年本单位劳动竞赛“特别能战斗集体”的荣誉称号。
在项目现场,小伙子们一天两班倒,白班太阳未出下井天黑上井,夜班天黑下井天刚亮上井,一干就是12小时,午饭和夜班饭都在狭小的工作间进行。班组人员和劳务工人齐上阵,每个班下来都是一身油泥。虽然有轮岗机制,但由于工期紧张,小伙子们大都奉献了自己的周末,基本处于连轴转的状态。很多小伙子因没有闲暇时间,谈好的女朋友“黄了”。很多人奋战在生产一线,错过了考证评职称的机会。一切的努力和奉献,都是为了工程目标的顺利达成。
猛虎入林而威可载,巨龙出水则神自立。同样的道理,校验一支团队的含金量,莫过于将其放置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以实践考量其成色。纵览其事、其策、其人,一以贯之,不仅为项目成功竣工提供了坚强保障,更是我院80后团队风采的生动、集中体现。